300年前,经济学之父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说:“没人见过一条狗和另一条狗进行过公正和有意义的交换”。
他进一步断言,和别人“交换(交易)”的能力,”是人类所独有的,没有在“其他任何物种身上发现”。
亚当·斯密这一观点甚至影响之久,甚至直到20世纪初最伟大的经济学家,约翰·凯恩斯(John Maynard Keynes),也把不理性的选择称为“动物精神”。
然而科学研究证明,这个断言错了,动物非但懂交换的好处,甚至不比人类交易员差!
今年1月份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通讯上发表一篇论文发现,雌性黄蜂会在她的巢穴招募“帮手”黄蜂抚养她的后代,作为回报这些帮手可以栖息在这息巢穴,并且可以在某一地区不同的巢穴中进行选择。
雌性黄蜂会根据自己宝宝体重状况,选择是否从巢穴驱逐“帮手”。
更有意思的事,雌性黄蜂还懂得“供求平衡”关系。当研究者增加巢穴数量后,雌性黄蜂会容忍那些“出工不出力”的帮手。这种行为像房东寻找租客一样:蜂巢总体供应增加,降低了进入任何单巢的价格。
如果黄蜂这种昆虫的交易行为让人惊讶的话,那么在更高等动物中合作交易行为更令人吃惊!
早在上世纪80年代,荷兰动物学家Ronald Noë发现,在非洲大草原,到亚马逊雨林,从爬行动物,到热带植物,共生相互利用的情况无所不在。
1981年,Noë在肯尼亚获得博士学位后,开始考虑生物经济学,而启发他的正是狒狒群体中普及存在的交易行为。
狒狒才是博弈论的发明者
狒狒生活在大型阶层群体中,只有最高等级的狒狒王才有权交配。然而Noë发现一些弱势狒狒会联合起来,挑战狒狒王的权力,甚至不惜付出生命。这让Noë困惑,因为达尔文的《进化论》告诉他:适者生存法则之下,只有最强者才有权繁衍后代。弱者淘汰。
行为生物学家提出了两种合作理论颠覆了达尔文的观点。
一种“亲属选择”观点认为,当自己无法获得交配权势,通过帮助亲属获得交配,虽然没有复制自身的基因,但是家族基因得以保留。重现自身弱势狒狒联合起来。这就像在大型蚁穴中,有大量不育的雌蚁帮助抚养亲戚女王的后代。
“互惠利他主义”是第二种解释。生物学家认为,自然选择可能有利于某些生物在其生命周期内反复同其他生物合作,某动物在一方面获得了一些其他动物的“好处”,它知道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做其他事情偿还“好处”。
进一步的研究发现,这两种理论本质都指向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:囚徒困境博弈!
Noë发现,如果狒狒都是自私自利的动物,那么在无比强大的王狒狒面前,谁都不会有交配权。不合作的话,最终的结果将是受益最小(除了王之外,无人有交配权),导致囚徒困境。
Noë之后回到了欧洲,遇到了研究数学和专门从事进化博弈理论的教授Hammerstein。
Hammerstein认为,很多动物都明白博弈论的应用:
“从经济学借鉴的角度来看,我非常自然地想到生物问题。 之前太多的行为生物学只是观察事物和计数,而没有想到更深层次的’囚徒困境’。”
除了博弈论,动物还会计算更复杂的经济模型。
裂唇魚是生活子在珊瑚中的一种“清洁工”鱼,它以吃其它的死皮为生。每一条裂唇魚通常在珊瑚中占据固定位置,其他鱼拜访这些“清洁点”。
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鱼都能获得同等对待,裂唇魚会优待一些鱼,打理的特别干净,还有一些鱼甚至需要排队等待清理。
生物学家发现,这背后原来是裂唇魚懂得市场均衡:垄断或是竞争决定了裂唇魚的服务。
生物学家把裂唇魚的客户分为两类,一类鱼能够在珊瑚中自由穿梭,它们可以选择不同的“清洁点”。另一类鱼活动范围较小,只能选择珊瑚中某条裂唇魚为自己服务。
研究发现,裂唇魚对第一种大鱼的服务明显优于第二种小鱼。裂唇魚甚至还会根据鱼客户的健康状况,提供差异化服务。
这也证明了一点:垄断经营必然带来低效服务,连动物世界也一样!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